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北国学院和华纳自然资源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鸭嘴兽的皮毛吸收波长为200-400纳米的紫外线,并重新发出可见光,使其发出荧光,鸭嘴兽是现存的五种单孔动物(产卵哺乳动物)之一。这是首次观察到单孔目动物的生物荧光。
这张图片是约翰·勒温在1808年创作的鸭嘴兽画作的数字复制品。
在各种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中观察到生物荧光,其中短波长的光被活生物体吸收,长波长的光被重新发射。
在哺乳动物中,已知有袋负鼠和胎盘飞鼠的皮毛在紫外线下会发出生物荧光。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北国学院的保拉·斯派思·阿尼奇教授说:“这是一种意外发现和好奇心的结合,导致我们用紫外光照射鸭嘴兽。
“但我们也有兴趣看看生物荧光皮毛的特性在哺乳动物树中有多深。”
“人们认为,单孔目动物在1.5亿多年前就从有袋动物-胎盘谱系中分支出来了。所以,看到如此远亲的动物也有生物荧光皮毛,这很有趣。”
在这项研究中,Anich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检查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三个鸭嘴兽标本,这些标本分别保存在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州立博物馆。
由于荧光波长在500纳米左右达到峰值,动物的皮毛在可见光下呈现均匀的棕色,在紫外光下呈现绿色或青色。
一个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采集的雄性鸭嘴兽(anonrothhynchus ananus)博物馆标本,在可见光和385-395 nm紫外光下拍摄,没有和有黄色相机镜头滤镜。在中间的面板中可以看到500纳米的青色到绿色生物荧光。最右侧面板中的黑色区域表示紫外线吸收。影像学分:Anich等,doi: 10.1515/mammalia-2020-0027。
研究人员说:“像有袋负鼠和胎盘飞鼠一样,鸭嘴兽在夜间以及黎明和黄昏时最活跃。
“可能是这些哺乳动物& # 8212;可能还有其他人& # 8212;发展了生物荧光来适应弱光条件。”
他们认为这可能是鸭嘴兽在黑暗中看到并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他们说:“鸭嘴兽生物荧光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哺乳动物的这一特性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
现在已经在胎盘新大陆飞行松鼠、有袋新大陆负鼠以及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的单孔目鸭嘴兽身上观察到生物荧光
"这些物种居住在三大洲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代表了哺乳动物的主要谱系。"
“哺乳动物的生物荧光不仅限于少数几个密切相关的专家;相反,它出现在整个系统发育中,这回避了一个问题:生物荧光是哺乳动物祖先的特征吗?”
一篇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发表在《哺乳动物》杂志上。
_____
鸭嘴兽的生物荧光。《哺乳动物》,2020年10月15日在线出版;doi: 10.1515/mammalia-2020-0027